初創企業如何建立穩定的合伙人機制
2018-06-10 16:49 8085次閱讀
前幾年,一部名叫《中國合伙人》的電影引起了全國的關注與熱議。它展現了一群年輕人的激情創業史,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公司創始人關系中復雜的一面,從而引發了“中國式合伙”“中國式股權”等熱詞的討論。
對于創業型公司來說, 初創階段往往面臨著資金、人力、市場等各種現實問題, 因而企業也很容易把絕大部分焦點集中在這些事項上面,而往往忽視了企業本身的制度建設, 從而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,那么,初創企業如何建立穩定的合伙人機制?
今天,小編給正在創業的小伙伴們推薦《中國式股權》這本書(小編已讀,真誠推薦,絕非廣告),本書講了股權合伙,股權眾籌,股權激勵等涉及股權的知識點,對創業者了解股權有一定的幫助。
設置合理的股權比例
由于如今的創業多采用合伙人創業機制, 因此可以說每個合伙人都是公司的股東, 這種機制有利于培養合伙人的“主人翁” 意識,將企業的發展真正當成自己的事情。
但是, 這絕不意味著每一個合伙人都擁有等值的股權、 同等的地位。就猶如火車的快速行駛需要車頭帶動、輪船的乘風破浪離不開船長的指揮一樣,一個企業的發展也需要獨具魅力的領頭羊。 因此, 合伙人之間股權的最佳結構一般來說應該有一人持最大股, 并賦予其最終決策權。這樣既可以為以后引人戰略投資預留足夠空間, 又可以使創業之初的企業有一個主心骨,提高企業的決策效率。
分工明確VS優勢互補
在這個高度專業化的社會中, 任何一項工作的完成都需要不同專業技能人員之間的合作,這一點對于企業來說更為重要。
因此,在創業合伙人團隊中,從企業初創階段就要努力培養合伙人的分工意識,使得每個合伙人都能夠明確自己在創業團隊中的角色定位,在努力做好自己領域工作的同時充分尊重其他專業領域的工作,以形成分工細致、合作密切、優勢互補的發展模式。這既有利于合伙人的團隊歸屬感,又能夠充分發揮不同合伙人之間的專業能力,形成良性的企業發展模式。
每位合伙人都能獨當一面
在社會中每個個體往往都擁有不同的角色定位,如父親、兒子、老師、同事等,而在這些不同的身色中也往往需要有不同的行為規范。
同樣,在一個企業特別是一支創業團隊中,每一個合伙人也有著不同的角色定位,利益上的股東、公司的經營者,專業崗位的貢獻者、團隊文化的創造和傳承者。一個企業,不論是何種持股模式,其發展都需經歷一個從小到大的漫長過程。在這個過程中,企業的發展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,必然要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。因此,這更加需要企業初創之時注重團隊文化與制度的建設。
只有擁有優良的文化傳承和合適的制度模式, 才能夠使得每個合伙人在企業文化的引領和護航下。 各司其職,各安其政, 實現創業團隊使命的接續,, 把一個有組織的商業企業轉變成一個有文化生命的社會企業,這樣一個有生態生命的社會企業,也必然會擁有較強的風險抵抗能力, 并不會因為 業績波動、 核心人員的流動等因素出現顛覆性的局面。而這些, 也正是合伙人機制的魅力所在。
沒有規矩,不成方圓,企業發展畢竟不是一人一時之事。一套適宜的制度無疑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公司員工與團隊的潛能, 把公司的發展帶入一個良性循環與發展的軌道中。 因此, 出于長遠發展的考慮, 企業在初創階段就應該重視公司制度的建設工作, 特別是在團隊合伙人之間確立明晰規范而又具有執行力的規矩。